直肠癌根本不用治,治好的都是误诊了?肿瘤专家讲了3个真相
有人说直肠癌根本不用治,治好的其实都是误诊的,这种说法听起来很“有理”,但其实荒唐得让医生头皮发麻。偏偏这种“阴谋论”到处有人信,还一传十、十传百,把本该抓紧治疗的癌症拖成了不可逆的局面。
有人说直肠癌根本不用治,治好的其实都是误诊的,这种说法听起来很“有理”,但其实荒唐得让医生头皮发麻。偏偏这种“阴谋论”到处有人信,还一传十、十传百,把本该抓紧治疗的癌症拖成了不可逆的局面。
身体从来不会沉默,它会用自己的方式发出信号,只是很多人选择忽略。当一个被确诊为癌症的身体不再接受治疗,疾病的进程就像一列无法刹车的列车,每一个阶段都在迅速改变着组织、代谢与器官运行的逻辑。
乳腺一旦出现某些异常变化,就不是“等等看”能解决的,拖的每一天,其实都在为肿瘤争取时间。第一个变化就是乳房出现持续性硬块,尤其是那种摸起来像石头、边界不规则、不怎么活动的结节。
一位45岁的中年人进行常规体检,所有指标正常。但在AI分析的血液蛋白质信号中,却发现了胰腺癌的极早期迹象。进一步检查确认后,医生在肿瘤形成前就采取了干预措施。
脊柱肿瘤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它可以起源于脊柱的骨骼、软骨、神经、血管等组织,有良性和恶性之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针对脊柱肿瘤已经有了多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高发人群明确:乳腺纤维瘤是年轻女性最常见的乳腺良性肿瘤,尤其多见于 20-25 岁左右的女性,很多人是在体检或偶然触摸时发现。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肿瘤 癌症 保健品 癌细胞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2025-11-18 12:40 2
据了解,此次论坛上共发布十项新锐成果,覆盖肿瘤、心脑血管、感染性疾病等重大领域,融合AI赋能研发、细胞治疗、干细胞技术等前沿方向,充分展现了深圳作为国家生物医药创新先行尖兵的产业实力,以及“AI赋能,向新而行”的发展特色。
王昊(化名)走进肿瘤科时,没人看得出他是癌症患者。36岁的他,个子高高,平时锻炼,有个幸福的小家庭。去年体检,胃部隐痛以为是胃炎,没想到竟被诊断为进展期胃癌。
可别急着翻白眼,最新一期《自然·代谢》杂志的一项研究,真的把我这个搞了十几年肿瘤研究的老专家都看傻了——一种我们每天都能吃到的食物,正在悄悄摧毁肿瘤“突变链条”。
2025年11月10日,重庆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唐睿博士为第一作者、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罗浩军教授和重庆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柳满然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在肿瘤学领域顶级期刊《Cancer Communications》(IF24.9/Q1)上发表题
你知道吗?每天超过63%的肿瘤患者自认为“多运动有助康复”,却在无意间踩进了“运动陷阱”。他们本想强身健体,反而可能在加速病情恶化。
身边总有人,吃喝随意、脸色红润,从不惧体检,难道他们真的天生免疫癌症?现实真有“癌症免疫体”吗?具备什么具体特点,才可能让身体和肿瘤“绝缘”?答案远比想象中复杂,尤其是第3个特征,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做到。
早在2020年第三届高博会的签约台上,河南知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知微医药)与上海美迪西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双向奔赴时,这个扎根新乡、名字叫TM471-1的胶囊如同汲取了更多养分,逐渐茁壮成长。
大便变细、颜色发黑、带黏液;有些人还会误以为是痔疮反复出血,一拖就是半年。我们在临床上经常遇到这样的病人,直到出现持续便血、腹痛、肠梗阻,才被迫来医院。
在清徐县人民医院的一间诊室里,一场看似寻常的查房,因一份被重新审视的CT影像而变得不同。山西省人民医院“生命守望”青年突击队队员,凭借“火眼金睛”,从一份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的影像中,敏锐捕捉到早期肺癌的微弱信号,为患者抢回了宝贵的治疗时间,点燃了基层医院肿
乳腺癌肺转移新机制!重庆医科大学发文:临床肿瘤免疫治疗的有效策略
这份最新的医学进展总结,展现了肿瘤治疗领域在技术革新和药物研发上的飞跃式前行,为患者带来更具希望的未来。
经历TIGIT、CD47的预期落空之后,PD-(L) 1/VEGF双抗已然成为迭代PD-1的核心方向,不仅被MNC视为IO领域的现象级候选,更催生了一场有望重塑未来十年行业格局的白热化竞赛。
以前肿瘤患者用靶向药、免疫药,最犯愁的就是价格——一瓶药几千上万,一年下来几十万的费用,很多家庭根本扛不住,甚至得放弃更好的治疗方案。2025年医保新规给肿瘤患者送来了实打实的福利:新增26种肿瘤靶向药纳入医保,连热门的PD-1抑制剂都能全额报销,以前花几万的